1976年,我们敬爱的毛主席离开了我们,中央的大领导们都亲自为他守夜。有一天晚上,李先念去厕所方便,陈锡联瞧见了,也跟着去了,想趁机问个问题。可李先念一听,连忙摆手说:别往下讲了。
陈锡联究竟跟李先念讲了些什么呢?
陈锡联和李先念都是来自湖北红安县高桥镇的老乡。他俩不仅是同乡,后来还都成了红四方面军里的大将。李先念擅长政治工作,曾经担任过军政委的职务。而陈锡联呢,军事和政治两方面都很在行,他做过副师长,也当过师政委。
陈锡联以前给李先念当过手下,两人关系挺好的。打鬼子那会儿,陈锡联在129师,而李先念跑到南边加入了新四军,两人就分开了。后来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,他俩又在刘邓大军里碰头了。
老战友再次碰面,心里别提多乐呵了,聊了不少以前的事儿。李先念提起那次他领头处理了陈锡联的叔父,本以为陈锡联会介意,结果他非但没恼,还谢了李先念。原来,他那个叔父是个横行乡里的恶霸,甚至还动手打了陈锡联的母亲。
打仗打了好多年,新中国这才建立起来。李先念和陈锡联两人的仕途都挺顺利的。后来,李先念不干军队那一行了,转去地方上当官,做了湖北省的第一任省委书记。到了1954年,他又到北京,当上了国务院的副总理。
陈锡联是个开国的大将军,一直在军队里工作,做过炮兵的头儿,也当过沈阳军区的司令。到了1973年,因为八大军区司令大调整,他也进了京城,当上了北京军区的司令。两年后,也就是1975年,陈锡联还多了一个身份,那就是国务院的副总理。
这个小镇居然出了两位国务院的副总理,在全国估计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地方。这可是湖北红安,特别是高桥镇的一大亮点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,很多老将军都栽了跟头,但李先念和陈锡联却一直稳稳当当,他们俩确实有过人之处。
1976年,中央做了个决定,让陈锡联来管军委的平时事务。这位开国时的上将,陈锡联,就这么成了军队里的大头目之一。那时候,他的权势和声望,说不定比李先念还要高呢。
毛主席走后,李先念和陈锡联这两位中央的大领导,都亲自去为毛主席守灵。不止他俩,江青、张春桥、王洪文这些人也在。他们都是四人帮的头头,跟李先念和陈锡联不是一伙的。
他们觉得自己逮到了好机会,到处蹦跶,就连中央开会时也不消停,吵吵嚷嚷得会议都没法正常进行。情况变得越来越棘手,陈锡联心里头那个急啊,满脸都是愁容。
在毛主席的纪念堂那儿,人挤人,声音嘈杂,好多心里话都不好开口。这时,瞧见李先念往洗手间那边去了,陈锡联反应快,立马也跟了过去。心想,在洗手间里头说话,应该能避开些耳目吧。
陈锡联急吼吼地就抛出了问题:“这样下去可咋整?咱得想个辙啊!”他这人实在,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。跟李先念掏心窝子,足以见得他没把李先念当外人看。
李先念比陈锡联年长六岁,他比陈锡联早进中央工作差不多二十年。因此,他对眼下这错综复杂的斗争局面有着更深的理解,行事也更加细致谨慎,为人成熟稳重。
他懂陈锡联的心思,两人都为国家的事情犯愁,但这真不是聊天的时候。李先念压低声音跟陈锡联说,办法总会有的。说完这句,他就没再往下细说,而是做了个手势,让陈锡联别再继续这个话题了。
陈锡联立马就懂了李先念的用意。李先念告诉他,“办法总会有的”,这句话就足够了。
说到搞定四人帮这事儿,华国锋、叶剑英、李先念他们心里都有数,也都有招儿。你猜怎么着?没出一个月,中央那边儿就雷厉风行地动手了,四人帮的头头脑脑全给逮住了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